步入安徽楚文化博物館的大門,仿佛踏入了時間的長廊,一件件精美的青銅器、玉器和瓦當無一不在述說著楚國曾經(jīng)的榮耀與輝煌,其中兩件蟠虺紋獸耳銅方壺做工之精美更是令人嘆為觀止。
上世紀80年代,在壽縣壽春鎮(zhèn)花園史家圩的一條小河邊,人們每天來來回回踩著河邊淤泥中的一塊塊石頭過河,此時,誰也沒有想到天天被踩在腳下的石頭可能會是一件珍貴的文物。
一天晌午,兩個小兄弟在旁邊的淤泥里掏黃鱔時,無意中將那塊墊腳的“石頭”拽了出來,在河邊清洗后,發(fā)現(xiàn)這竟然是兩件一模一樣的青銅器,倆人欣喜若狂,趕緊把寶貝抱回家給老母親報喜。80歲的老母親見多識廣,當場就讓倆人報官并上交給了當?shù)卣榱霜剟钚值軅z上交文物,當?shù)卣剟顐z人每人一輛自行車,并為他們頒發(fā)了榮譽證書。后經(jīng)專家鑒定,這兩件為一級文物,是屬于公元前475—前221年戰(zhàn)國時期的青銅器。
這兩件青銅器就是蟠虺紋獸耳銅方壺,作用是窖藏酒,可惜的是直到現(xiàn)在都沒有找到它們的蓋子。兩件銅方壺大小形狀一模一樣,器形上方下圓,通高69厘米,腹圍94.2厘米,口寬18.5厘米,底寬23.5厘米?跒榉叫停遍L頸向下內(nèi)束成頸,腹部鼓起,底內(nèi)收穩(wěn)穩(wěn)坐立在方形底座上。頸部兩側(cè)各有一對獸形耳,似向前爬行,前足踏在飾有云紋的圓環(huán)內(nèi),獸首向外似回首狀,獸尾高高揚起,獸身和四足則分別飾有鱗狀和毛紋的紋路,壺身則裝飾著蟠虺紋、凸弦紋和“十”字形凸棱紋,細節(jié)之處盡顯古代工匠的獨具匠心。在這兩件銅方壺上,細心的人們可能會發(fā)現(xiàn)其中一件壺上的獸首為土黃色,這是當年在泥中被長期踩踏所致。
看到這里,很多讀者可能會問什么是蟠虺紋?有什么獨特之處?蟠虺,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一種極具特色的圖騰式紋樣,以蟠曲的小蛇狀為單元,組合成相互纏繞、呈網(wǎng)格狀的幾何圖形。這種紋樣?坍嬘谇嚆~器、玉器、印章等各類工藝品上,是貴族禮儀器物上常見的裝飾紋,象征著權力與吉祥。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,在商周尤其在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最為流行。
在古代,虺被視為有靈性、力量與智慧的象征,與龍一樣,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圖騰之一。它代表著生命力的旺盛與綿延,象征著長壽、永生與庇護,同時也有祛邪避兇之意。因此,蟠虺紋通常表現(xiàn)為頭部較大,身軀彎曲纏繞,身體覆蓋精細鱗片,眼神犀利,呈現(xiàn)出靈動、有力的姿態(tài)。有的設計中還會加入云雷紋、渦紋等元素,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與藝術美感。蟠虺紋作為傳統(tǒng)圖騰,不僅存在于古代,現(xiàn)代也有許多設計師將其融入家居、時尚配飾、建筑設計等領域,使其煥發(fā)新生,展現(xiàn)出了東方美學的獨特魅力。
銅方壺是古代的一種青銅器,主要用作盛酒或盛水的容器。在古代,壺是一種常見的酒器或水器。如,蔡侯申銅方壺就是蔡侯申專用的盛酒壺。此外,銅方壺還具有一定的禮器功能,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祭祀或禮儀場合中使用。在商周時期,不同等級的貴族會按照等級秩序制作不同數(shù)量、規(guī)格的青銅壺作為祭祀、禮儀用器。因此,銅方壺不僅是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器具,還被賦予了鮮明的政治、等級、禮儀、信仰色彩,甚至成為王朝最高政治權力的象征。
據(jù)了解,由于這兩件銅方壺與蔡侯墓所出的銅方壺相似,又同是出土于壽春城故址內(nèi),因此有專家認為它們可能是不同時期壽春城內(nèi)宮室的遺物,同時也是研究古代歷史和文化不可多得的精品。
(記者 李嚴 蘇國義 攝影報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