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摘要]
二十四節(jié)氣紀年法的完整、科學記載,出自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。它的科學依據,是根據北斗斗柄、月亮、太陽、二十八宿標示的度數、十二音律和地球的運行規(guī)律而研制出來的永恒的歷法,它是古代中國人的智慧結晶。
二十四節(jié)氣紀年法是陰陽合歷。紀年(四維),365 度(日);紀月,十二律主十二月(夏歷);紀節(jié)氣15天(15.2天),全年整數365天/366天;紀日,五音、十二律六十甲子循環(huán)(60日);計時,晝夜、朝昏16時;陰歷、陽歷協調,十九年七閏;一紀,三終;二十四節(jié)氣紀年法計時起點,在“朔旦冬至”子時;七十二候。
二十四節(jié)氣紀年法同陽歷、陰歷、干支紀年、夏歷(也稱農歷)等相比照,優(yōu)勢互補,長期共存。
[關鍵詞]
二十四節(jié)氣紀年法,年、月、日、時、紀,“朔旦冬至”,十九年七閏,2164年
二十四節(jié)氣紀年法的完整、科學記載,出自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,至今已經2164年。二十四節(jié)氣紀年法,是淮南王劉安和八公等的偉大發(fā)明創(chuàng)造。2016年11月30日,“二十四節(jié)氣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“非遺”名錄。
淮南王劉安在漢武帝建元二年(前139年)把《淮南子》獻給朝廷。漢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年),二十四節(jié)氣紀年法被編入太初歷,至今已經通行2129年。
二十四節(jié)氣紀年法計時起點:“朔旦冬至”
“冬至”,這是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二十四節(jié)氣紀年法的計時起始。二千多年的傳世和出土文獻,提供了詳細的科學依據。
“冬至”,是二十四節(jié)氣紀年法中的第一個標志性節(jié)氣。在古六歷(《漢書·律歷志上》:“有黃帝、顓頊、夏、殷、周及魯歷。”)之一的夏歷(也稱農歷)中,“冬至”列入十一月中。根據太陽歷(陽歷)即公歷的規(guī)定,在每年12月21日或22日,太陽到達黃經270^o,冬至點開始。
從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到《史記·歷書》《漢書·律歷志》《后漢書·律歷志》《舊唐書·歷志》……《清史稿·時憲志》,歷代正史、天文、歷法、數學、音律等著作,都沿襲著這個科學的規(guī)定,把“冬至”作為二十四節(jié)氣紀年法的第一節(jié)氣。
二十四節(jié)氣紀年法是陰陽合歷。確定第一節(jié)氣“冬至”的核心,就是準確測定太陽和月亮的“朔旦冬至”。也就是說,在這個時刻,太陽和月亮的黃經正好相等。西漢司馬遷的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中說:
太初元年(前104年)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,天歷始改,建于明堂,諸神受紀。
這里說,漢武帝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,太陽和月亮合朔,節(jié)令就是冬至,漢朝改創(chuàng)歷法,實行太初歷,在明堂里宣布,并且遍告諸神,尊用夏正(夏歷以一月為正月)。這就說明,二十四節(jié)氣紀年法中的其它23個節(jié)氣,沒有一個具備“朔旦”即合朔計時的條件,所以第一的位子,必須要讓“冬至”來擔任。
《史記·律書》中記載:
《歷術甲子篇》:“太初元年,歲名焉逢攝提格,月名畢聚,日得甲子,夜半朔旦冬至!盵索隱]:“以建子為正,故以夜半為‘朔’;其‘至’與‘朔’同日,故云‘夜半朔旦冬至’!
司馬遷制定的歷法中說,漢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年),歲名叫“焉逢攝提格”,月名叫“畢聚”,日逢甲子,夜半太陽、月亮合朔的時刻,就是冬至。這時,冬至點處在“正北”方,也就是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中的地支“子”位,“太初歷”正式開始運行。
東漢班固的《漢書·律歷志上》中,也有“朔旦冬至”的記載:
元封七年(前104年),復得閼逢攝提格之歲,中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,日、月在建星,太歲在子,已得太初本星度新正。
宋祁曰:“建星在斗后十三度,在牽牛前十一度,當云在斗、牛之間!
這里是說,漢武帝元封七年的國家大事,就是改歷,把年號改名叫“太初”。改歷要符合九個條件:元封七年(即太初元年)、仲冬、夏歷十一月、甲子、冬至、日月合朔、建星、太歲、子位!敖ㄐ恰钡姆轿皇牵憾泛13度,牽牛前11度,這是當時日、月在二十八宿交會的位置。
《漢書·律歷志上》記載:
“日、月如合璧,五星如連珠。”孟康曰:“謂太初上元甲子夜半朔旦冬至時,七曜皆匯聚斗、牽牛分度,夜盡如合璧連珠也。”
太初歷紀年法“冬至”計時之始,天呈吉兆,日、月合璧,五星連珠,交匯于斗宿、牽牛宿之間。
從《史記》《漢書》中的記載可以知道,漢武帝之時,太史令司馬遷、大中大夫公孫卿、歷法家壺遂;星歷專家大典星射姓、“治歷”專家鄧平、“方士”唐都、民間歷法學者落下閎等二十多人,經過六年多的研究,放棄了秦、漢以來沿襲117年的顓頊歷(即秦歷,以夏歷“十月為正”),實行更加精準的“太初歷”(以夏歷正月為歲首),并且首次把二十四節(jié)氣紀年法,納入到西漢官方歷法體系之中,而且確立“冬至”為第一節(jié)氣。這個規(guī)定,傳承至今,已經2128年。
《漢書·律歷志下》中記載:“星紀,初斗十二度,大雪。中牽牛初,冬至。于夏為十一月,商為十二月,周為正月。”這里特別指出,“冬至”之時,夏、商、周三代的歷法,所安排的時間是不同的!岸痢毕臍v定在十一月,而商歷在夏歷十二月,周歷在夏歷正月,秦歷在夏歷十月。
清代學者朱右曾撰《逸周書集訓校釋》中說:“造歷必始于‘冬至’,以正氣朔,故曰‘日月權輿’!
中國天文、數學名著《周髀算經》,在“二十四節(jié)氣”一節(jié)中,按照“冬至”往下依次排列的順序,其中“冬至”日影的長度是:“冬至晷(ɡuǐ)長丈三尺五寸!边@應該是當時的測定,“冬至”日影最長,竟有1.35丈。
后晉劉昫等撰寫的《舊唐書·歷志二》中記載:“中氣,冬至。律名,黃鐘。日中影,一丈二尺七寸五分。”
南朝宋代范曄編撰的《后漢書·律歷下》中,記載的“二十四節(jié)氣”,從“冬至”開始,按照夏歷月份、二十八宿度數排列,并列出“晷景”長度和“漏刻”時間:“天正十一月,冬至!薄岸,日所在,斗二十一度,八分退二。晷景,丈三尺。晝漏刻,四十五。夜漏刻,五十五!
《周禮注疏》中說:“十一月,大雪節(jié),冬至中!薄岸習儎t日見之漏四十刻,夜則六十刻!币簿褪钦f,夏歷把大雪、冬至安排在十一月。白天、黑夜的時間長度,分別是40刻、60刻。每“刻”相當于今天的15分鐘。
《清史稿》四八《時憲志四》:“求節(jié)氣時刻。日躔(chán)初宮,丑,星紀,初度為冬至!薄肚迨犯濉肥侵腥A民國初年由清史館館長趙爾巽主編的清朝296年的歷史典籍,其天象是當時的實測記錄。意思是,太陽運行的軌跡,在黃道十二宮的“初宮”位置,十二辰的“丑”位,十二次的“星紀”,“初度”就是“冬至”之時。
“冬至”,《呂氏春秋·音律》又叫“日短至”。東漢高誘注中說:“冬至日,日極短,故曰日短至。”而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中則是第一次命名為“冬至”。《史記·律書》中采用了《淮南子》的觀點:“氣始于冬至,周而復始。”“氣”,指陰氣、陽氣!瓣枤狻,始于“冬至”,盛于夏至!瓣帤狻保加谙闹,盛于冬至。
“冬至”,《尚書·堯典》中叫“日短”:“日短,星昴,以正仲冬。”“日短”,指冬至之日,白天最短,日影最長。昴,西方白虎七星的第四宿。仲冬,冬季的第二個月,就是夏歷(也叫農歷)的十一月,包括大雪(十一月節(jié))、冬至(十一月中)二個節(jié)氣。《堯典》的意思是說,(冬至)白天時間最短,西方白虎七宿的昴星日落時出現在正南方,根據這些天象,來確定仲冬的時節(jié)。
“冬至”“至”,《淮南子》中為什么這樣命名?元代吳澄編撰的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解釋說:“十一月中,終藏之氣,至此而極也!薄妒印肪硐轮姓f:“北方為冬。冬,終也。”這里說,“冬”的方位指向北方,陽氣終結。冬、終,古人用聲訓的辦法,解釋為什么取名叫作“冬”。
明代高廉撰《遵生八箋》卷六引《孝經緯》中也說:“大雪后十五日,斗指子,為冬至。陰極而陽始至!
清代李光地等編撰的《御定月令輯要》中,詳細進行解讀:“《孝經說》:斗指子為冬至!痢腥x:一者陰極之至。二者陽氣始至。三是日行南至!
古代傳世文獻,對“至”和“冬至”的解釋,準確而完整。
由此可知,二十四節(jié)氣紀年法的科學規(guī)定,是從“冬至”開始的。它是按照北斗斗柄的運行、十二音律的規(guī)定、太陽和月亮運行“朔旦”在“冬至”交會、二十八宿的位置和度數、圭表的測量、天文儀器的觀測等,全部的“推步”的數據計算,都是以“冬至”為起點。
現代天文學認為,冬至的時候,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,北半球白晝最短,黑夜最長。之后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,白晝時間逐漸變長。宋代張君房編寫的《云笈七簽》卷一百中說:“十一月律為黃鐘,謂冬至一陽生,萬物之始也!币簿褪钦f,冬至雖然陰氣最盛,但是陽氣已經產生了。
天文學上規(guī)定“冬至”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。中國大部分地區(qū)受到冷高壓空氣控制,北方寒潮南下,秦嶺——淮河一線的北方地區(qū),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下。冬至是數“九”的開始。
陳廣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