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銅器的出現(xiàn),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,不少與飲食有關(guān)的青銅器物銘刻著朝耕暮耘的生活印記,如今只能在書中或者影視劇里可以得見。
這類青銅器的名稱中很多為生僻字,可能大家對它們的讀音都不是很熟悉。如鬲(音同力)為古代煮飯用的炊食器,其“三足鼎立”且為中空,以便食物加熱。斝(音同鉀)是一種用來溫酒的器皿。甗(音同演)可用來烹飪、加熱,同時也是禮器。盉(音同和)是一種古代的盛酒器和盛水器,聰明的古人也會用它來調(diào)和酒味的濃淡。另外,還有一種與糧食息息相關(guān)的青銅器名為簠(fǔ),安徽楚文化博物館的館藏文物“王后六室銅簠”就是這樣一件比較有代表性的青銅器。
簠的基本形制為長方形,蓋和器身形狀相同,大小一樣,上下對稱,合則一體,分則為兩個器皿。青銅簠在古代也用作禮器,是青銅器時代具有標志性的青銅器具之一。銅簠產(chǎn)生于西周時期,在春秋時期得到空前發(fā)展,是一度與鼎、豆等重要禮器放在一起的銅器組合之一,其用途與簋(guǐ)相仿,屬食器,被稱作“祭祀盛粱器具”。
“王后六室銅簠”是戰(zhàn)國時期楚國的青銅器,它于1933年出土于謝家集區(qū)楊公鎮(zhèn)雙廟村的楚幽王熊悍之墓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李三孤堆墓。此器呈長方形,下有四矩形短足,花紋細致,看上去精美大氣,口沿上刻有清晰銘文“鑄客王后六室簠”,因此被認為此器物為王室使用。
被稱為“鑄客大鼎”的楚大鼎為人們所熟知,其鼎口平沿處也刻“鑄客”等12字銘文。以“鑄客”命名并與其同時出土的文物還有“鑄客升鼎”“鑄客簠”“鑄客炭箕”等。據(jù)了解,“鑄客”二字在學(xué)術(shù)界有兩種解釋,一是從其他諸侯國請來的工匠,說明戰(zhàn)國時期的工匠身份比較自由;二是管理工匠的低級官吏,他們以鑄造技藝服務(wù)于各個諸侯國之間,故稱之為“鑄客”。
早在4000年之前,中國的制銅技術(shù)就已相當精良。殷、周時期是青銅器的極盛時代。此時期的兵器、日用品及裝飾品之類,無不以青銅為主。
查閱資料得知,青銅簠是先秦時期主要的青銅禮器之一,在青銅禮器組合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。在西周早期開始出現(xiàn),進入春秋之際而大盛,戰(zhàn)國之際開始衰落,到了秦漢時期已無蹤跡,它們是青銅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以青銅簠為研究對象,不僅拓寬了青銅文化研究的領(lǐng)域,而且對于探討歷史、禮制以及社會生活均有十分重大的意義。有專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(chǔ)上,立足考古發(fā)掘資料,兼收歷代著錄所見傳世銅簠,運用統(tǒng)計學(xué)、考古類型學(xué)和文化因素分析法等主要方法對青銅簠的定名、類型學(xué)、分期斷代、器物組合、地域特征以及銅簠的起源和衰亡分別進行了探討。
有資料稱,簠是中國古代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、稷、粱、稻等飯食的方形器具。也有記載表示,簠為古代盛載祭物的第二等盛器,是主要盛放稻、粱的方形器皿,第一等盛器為簋,主要盛放黍、稷,文獻中又稱“胡”或“瑚”。因此,簋與簠經(jīng)常在一起連用!吨芏Y·舍人》中有云:“凡祭祀共簠簋!薄抖Y記·樂記》中也說:“簠簋俎豆,制度文章,禮之器也。”亦借指酒食、筵席。
很多成語也會把簠簋兩者放在一起指代,如“簠簋不飾”是對做官不廉正者的一種婉轉(zhuǎn)的說法,《漢書·賈誼傳》中說:“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,不謂不廉,曰‘簠簋不飾’!币嘧鳌昂咉幻憽焙汀昂咉伙啞。另外,“簠簋之風(fēng)”指官吏貪財受賄的風(fēng)氣,清代陳康祺的《郎潛紀聞》中說:“萊陽趙侖閬仙,康熙二十一年督學(xué)江南,力矯時風(fēng),清廉自矢。過江擊楫曰:‘某若一毫自私,不能生渡江北矣!谑歉芍]不行,孤寒吐氣,簠簋之風(fēng)為之一變。”
(記者 付莉榮 張明星 攝影報道)